香港稳定币条例明年落地,专家呼吁中国制度先行稳步推进
据Bloc报道,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香港在数字货币监管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围绕这一进展,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宋敏表示,稳定币的出现是技术发展驱动的必然趋势,但监管制度仍是其健康发展的核心保障。他强调,中国在推动稳定币发展过程中,应抓住制度构建的战略窗口期,探索“制度先行、场景落地、分步推进”的监管路径。
随着加密金融和Web3技术的快速演进,稳定币作为连接法币与数字经济的重要桥梁,日益受到全球金融机构和政府的重视。香港此次推进《稳定币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正是在数字资产监管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的一次前瞻部署。据了解,该条例的核心目标在于建立一套涵盖发行、托管、审计和透明披露等方面的完整监管体系,保障市场稳定、保护用户利益,并防止潜在的金融风险。
宋敏指出,稳定币技术并不能替代监管的角色。尽管区块链和智能合约能够提升交易效率与透明度,但在涉及跨境支付、资产锚定、货币政策传导等环节中,若缺乏清晰监管,容易导致资金外流、洗钱、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因此,建立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的法律框架至关重要。
在应用层面,香港的稳定币主要被寄望于服务跨境贸易结算与RWA(Real World Assets)资产上链等关键场景,旨在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合规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通过稳定币加快与东盟、西亚、中东等国家的人民币贸易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中国金融战略中的重中之重,而香港则被视为连接中国与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梁。在这一过程中,稳定币有望成为推动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和金融产品计价中的关键工具。宋敏认为,最大的突破口正是在跨境贸易结算上,通过推出更多人民币计价的数字金融产品,例如基于稳定币的贸易结算工具、债券、基金等,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范围与接受度。
此外,宋敏建议中国大陆可借鉴香港经验,逐步构建自身的稳定币监管与产业体系。他强调,制度建设要与技术创新并行推进,尤其应强化对发行机构的审查机制、资金储备透明度以及风险预警能力的建设。同时,应推动与现有金融机构、跨境结算平台的整合,引导稳定币技术服务于实体经济中的“痛点”与“堵点”,如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与物流支付等。
总的来看,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不仅为其本地数字金融市场提供法律保障,也为整个大中华区的稳定币探索树立了样板。在全球加速布局数字货币监管与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要把握制度构建的主动权,以科学稳健的方式推进稳定币和数字金融生态的共建,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