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发行虚拟币陷诈骗风波:法律与技术的较量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然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监管和法规尚不完善,导致了一些争议和纠纷的产生。近日,一起涉及“00后”大学生杨启超发行虚拟币的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澎湃新闻报道,杨启超在境外公有链上发行了一款简称为BFF的虚拟币。然而,由于他撤回了流动性,导致投资者遭受了损失。检察机关指控杨启超发行了假的虚拟币,误导他人充值5万USDT币后迅速“撤资”,造成他人损失5万USDT币,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2024年2月20日,河南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杨启超犯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然而,杨启超的辩护律师在二审开庭时为其做无罪辩护。律师认为,杨启超发行的虚拟币拥有唯一且不可篡改的合约地址,不存在所谓“假币”。此外,被告人和报案人都是币圈资深玩家,对于炒作虚拟币的风险有明确认知。平台也允许随时添加或撤回流动性,因此被告人的行为并不违反平台规则。
这起案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于虚拟货币监管和法规的讨论,也展现了法律与技术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较量。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与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