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研报: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或成国际化新路径
中金公司在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稳定币有潜力演化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对金融市场格局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可能产生深远影响。该报告以系统的方式分析了稳定币生态中不同参与方的激励相容机制,并基于当前市场和技术发展,提出了中国应对这一趋势的战略思考,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可能作为。
研究认为,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将法币价值锚定到链上资产的数字形式,它兼具传统货币的稳定性和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可编程性、全球可达性与较低的交易成本。在当前全球稳定币发展迅速,尤其是美元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在关键窗口期作出前瞻布局,避免在新一轮金融科技竞争中被边缘化。
报告特别强调,当前稳定币仍处于基础设施的萌芽阶段,这是塑造未来格局的关键机遇。在这一阶段,早期参与者不仅能积累技术与监管经验,更能通过标准制定和市场结构参与建立长远的生态影响力。中金建议,中国应优先考虑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行。与境内数字人民币主要承担零售支付和金融普惠等职能不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在跨境结算、贸易融资以及国际资产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的桥梁。
不过,报告也理性指出,稳定币只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术”,真正决定人民币能否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关键在于其背后的“道”,即法理与功能层面的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所谓“法理之锚”,是指人民币背后有稳定的法治体系、清晰的监管规则以及强大的政策公信力;而“功能之锚”,则要求人民币具备全球接受度高、可自由兑换、具备深度金融市场与丰富金融工具等实质性条件。
同时,报告还分析了国际稳定币项目(如USDT、USDC、DAI)中不同利益相关方——如发行方、托管银行、监管机构、用户及套利者——的相互博弈与利益协调机制,指出稳定币设计不仅要关注技术实现,更要兼顾监管合规、安全稳定与市场接受度。
中金认为,面对全球稳定币发展潮流,中国既要推动本币稳定币的试点,也应积极参与国际稳定币的规则制定和多边合作。未来若能在政策协调、监管沙盒与跨境支付标准上先行一步,有望在稳定币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总结来看,稳定币作为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正在加速成型,对全球货币格局、跨境金融交易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都可能构成挑战与机会。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用好“术”,抓住稳定币技术带来的工具创新机会,也要守住“道”,夯实制度与信用的根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或许正是中国参与全球金融体系重塑的突破口。